文艺撷英

首页 / 企业文化 / 文艺撷英
二月二记事
作者:寇必昀    发布时间:2020年02月25日     点击量:4155    分享到:

图片1.png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 

夫人昨天自己琢磨着用面粉加入鸡蛋清、五香粉、盐做了炒豆,并把照片发给我看,这是我们老家过“二月二”的习俗,关中人都叫做“馍豆豆”。算算日子,正月已经过完,二月二到了。

民谣曰:“二月二,龙抬头,家家锅里嘣豆豆,惊醒龙王早升腾,行云降雨保丰收。”

记得过去小时候,每到这个时候,家家都要炒点豆豆吃。家里光景好的,就用面粉烙半指厚的饼,切条切丁后加点调料炒成面豆,也有炒黄豆豌豆的,这些比较上档次,吃起来口感也好,脆生。

一般人家就炒玉米。为了保证口感,就提前预备一些干净的生黄土,弄碎了过筛,然后放在大锅里,灶里升火,扯动风箱烧热后,再把两碗玉米倒进去。黄土的好处就是能让玉米受热均匀,充分膨化,偶尔还能爆出些米花来。看着锅里热气把黄土不断地吹起,那就差不多了,灭了灶火,双手端起大锅放在地上,待稍凉一些,将炒好的豆和热土一点点倒入早就准备好的圆竹筛子中,炒好的玉米和土在筛子中旋转,筛子下面的细土像下雨一样,玉米豆变得焦黄。

这样炒出来的玉米豆虽然酥脆好吃,但总粘着些土,特别是爆开的玉米,不是那么白,染上了土的黄色。但没人介意,抓起来就吃。年到正月底算是过完了,家里的吃食没有多少,口中少了滋味,一把带着食物香味的炒豆总能满足味蕾的想象。这样吃,我们从来都不认为是不卫生的,家家户户都是这样。说起来,黄土真是好东西,小时候指头皮肉受伤,还用黄土敷了止血,还有口诀:“面面土,贴膏药,大夫不来就好了。”黄土毕竟不是药,主要是缺医少药,好在那时孩子都皮实,不碍事。

唐朝人把二月初二作为一个特殊的日子,说这是“迎富贵”的日子,在这一天要吃“迎富贵果子”,就是吃一些点心类食品。关中人炒豆豆吃,恐怕就是对这一传统的继承也未可知。

过去也有专门从事爆米花的人。所有的东西一辆自行车就可以搞定,也有用架子车拉的。只要爆米花的进了村,就成了全村人的节日,家家户户不越外,都要爆上一些。收费也不贵,记得也就一毛两毛的样子,还免费提供糖精。

架起小火炉,先前常见的是用风箱,后来为了省劲用鼓风机。把约一斤玉米放入爆花锅内,并封好顶盖,再把爆米锅放在火炉上不断转动使之均匀受热后,就可爆出可口的爆米花来。爆米锅连着一个气压表,当锅内压强升到4-5个大气压时,就把锅提下来,锅口塞进一个长的编织袋,爆米花人一脚立地,一脚踩在锅上,一手扶住锅柄,一手拿一根铁棍,对着锅的固定钩用力一撬,“轰”地一声,白气蒸腾,香味四溢。有时候接爆米花的口袋操作不当,一声响,米花漫天飞,地上全都是,我们围观的就有口福了。

大家基本上都是用玉米爆米花,为了增加口味,里面放上糖精。糖精这玩意儿的甜度为蔗糖的300倍到500倍,缺点是风味差,有后苦,不能多放,否则就苦的吃不得了。也有富贵人家拿出珍藏大米,爆出来的米花晶莹剔透,白生生的好看,让人眼馋,直流口水。

现在,科技发达了,玉米品种也多了,爆米花的手段也多了。最典型的就是影院,那种机器甚至都可以加奶酪,爆出来的米花超级甜腻。

在我们老家,标志着年过完的最重要的仪式是”燎荒荒”。到了正月三十这天后晌,家家户户都要准备好柴草。本来生火做饭的柴草就不够用,但为了驱除贫穷、灾害和一切不吉利,硬撑着也要烧一回。夜幕四合,一家又一家的火点起来了。家里的每个人都要从火上徶过去,除非年龄实在太大的老人,孩子小则由大人抱着徶。主人家徶完,其他人都可以徶。

夜色中,火光映在每个人的脸上,通红通红的,大家眼神里透着虔诚和神圣,若有所思。也许一年的好运气就在这升腾的光焰中。

火焰窜的老高,也难不倒我们一众小伙伴,都是有胆一跃而过的。那时的衣服都是棉布做的,不怕火。一个晚上,我们可以由村头跑到村尾,看谁家的火大。当然,最壮观的还是农业社生产小队的火堆,用的集体柴草,就不吝啬,地点一般在队部的饲养室前,基本上是由饲养员来弄。现在想来其意是保佑队里的牲口,农耕时代,机械化还不普及,牲口是重要的畜力,耕种耙磨、拉车送肥,须臾都离不开,比人都金贵,重要性不言而喻,火大点无可厚非。

这个习俗,根深蒂固。到了新世纪,城里人也想”燎荒荒”,但土地早就没有了,没有柴草。住的地方也窄洽。就有农村有眼光者,早早去田间路边,收割早已枯黄的蓬蒿,困成捆,每捆5到10元不等去城里卖,城里人也不在乎钱,只想了却心愿,各取所需,倒也相安。后来环保压力大了,就有宣传车上街,禁止市民购柴”燎荒荒”,如若发现,绝不姑息,罚款500大洋。于是便在城里禁止了。后来延及农村,凡烧荒、甚至防霜冻也一律不许见火,否则,罚款拘人都是正常动作。

自上县城读书至今,就不知”燎荒荒”为何物了。多少年来的积俗正在逐步消失,并不可惜,所谓移风易俗,不破不立,现在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。

庚子新春,一切都打破了常规。

一场疫情,考验的是社会的组织能力,也考验的是人心。春节,这个中国人心中的结终于放下了她以往的节奏,变得悄无声息,元宵节也作罢。

全国各地紧急响应,各地医中高手包括军队医疗机构派出大量医护奔赴湖北各地,表现出了高度的责任,事迹感人至深。一场大考就此拉开。

大部分普通人并不能做什么,就在家中闭门不出,也算是为抗击疫情做贡献。许多人的思维惯性并不能在第一时间停顿,便也生出许多变故。好在,我们举全国之力,形势正在向好。

疫情并没有阻止经济的发展。“一年之计在于春”,国家早就动员起来了,因为人误地一时,地误人一年。

民以食为天。我记得每年的二三月一般是最难挨的,家里每到这个时候都会缺粮,青黄不接,就去找有粮食的人家偷偷量些粮食回来,主要是玉米,一般都是二、三百斤,等夏收后用同样的小麦还给人家,这其中就包括了利息。过二月二,能炒点豆,也算是奢侈。

俗话说:“二月二,龙抬头,大家小户使耕牛。”此时,阳气回升,大地解冻,春耕将始,正是运肥备耕之际。传说此节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。伏羲氏“重农桑,务耕田”,每年二月二这天,“皇娘送饭,御驾亲耕”,自理一亩三分地。后来黄帝、唐尧、虞舜、夏禹纷纷效法先王。到周武王,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作法,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。于二月初二,举行重大仪式,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。

回单位已有四天,还在自觉隔离。高原春来晚,窗外面远处的烽火台在雾霭中若隐若现,好在让人振奋的消息不断传来,让人略感欣慰。

二月二,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。

但愿这是个好兆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