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艺撷英

首页 / 企业文化 / 文艺撷英
【职工文苑】榆林秧歌:黄土褶皱里的生命诗行
作者:苗华能    发布时间:2025年09月05日     点击量:11    分享到:

暮色漫过镇北台时,我总听见黄土深处传来鼓点。那声音像地脉里奔涌的岩浆,在暮色里洇出赭红色的光晕。老榆树的枝桠在风中摇晃,把零落的日影筛成满地碎金,忽而就被一队红绿撞碎了——一支秧歌队踩着鼓点从时光深处踏来,把整个陕北的黄昏都踏得颤动起来。

鼓是最先醒的。牛皮鼓面绷得极紧,仿佛再敲一下就会迸裂。鼓槌起落间,黄尘便从鼓手的布鞋底腾起来,混着汗水的咸涩与腰间红绸的辛香。我常想这鼓声里藏着密码,否则怎会让老汉们眼里的皱纹都舒展开来?那些被风沙磨粗的手掌,此刻却能在牛皮上敲出细密的雨脚,敲出春雷在云层里翻滚的闷响。

伞头是秧歌队的魂。那把缀满流苏的黄绸伞,在杨老汉手里转得像朵金葵花。他总爱踩着鼓点唱些即兴的词儿:"二月里来刮春风,沟里塬上绿茸茸",声音沙哑得像砂纸磨过老榆木,却偏能把词儿甩得老高,惊起梁上打盹的鸽子。女人们跟着伞头转圈,红袄绿裤在暮色里旋成团团跳动的火苗,腰间的银铃叮叮当当,倒像是给这火苗添了把柴。

最妙是看那对老夫妻。王婶的鬓角还簪着朵红纸花,李伯的羊肚子手巾早被汗水浸透。他们踩着同样的步子,却总在转身时悄悄碰一下手——这动作让我想起年轻时在窑洞前贴的剪纸,红纸对折剪出的鸳鸯,展开来总是成双成对。秧歌队里多少这样的秘密?那些被岁月磨平的指节,在绸带缠绕的瞬间,又触到了彼此年轻时的温度。

天全黑下来时,秧歌队就点起灯笼。纸糊的灯笼在风里摇晃,把影子投在古老的城墙上,像一群跳动的火焰。孩子们举着糖葫芦在队形里钻来钻去,糖丝粘在脸上也不顾,只瞪大眼睛看那些夸张的舞姿——丑角的八字步踩得地皮发颤,货郎担子上的铃铛响成一片,媒婆的烟袋锅子差点戳到看客的鼻尖。这热闹里藏着种野性的美,像春日里突然爆发的山桃花,不管不顾地开满整个山坳。

我常在秧歌散场后独自徘徊。月光把鼓手的脚印烙在黄土上,深一个浅一个,像是大地未及愈合的伤口。那些被脚步踩实的土地,明天又会裂开新的纹路,等待下一场秧歌来抚平。窑洞前的石碾上,还留着女人们歇脚时按出的手印,温热的气息似乎还萦绕在空气里。

榆林的秧歌原是祭神的舞。远古的先民在春耕前敲响鼓,让地母听见他们的祈愿。如今神龛早已撤去,可当鼓声在黄土高原上回荡时,我总觉得天地间还留着某种古老的契约。那些旋转的身影,那些飞扬的绸带,不正是先民们写给大地的情书?每一声鼓点都是心跳,每一段唱词都是呼吸,整个陕北都在秧歌的节奏里轻轻颤动。

城墙上最后一声鼓响消散时,启明星正从东山升起。秧歌队走过的街道又恢复了平静,只有零落的几片红绸挂在酸枣树上,在晨风里轻轻摇晃,像未燃尽的火星,又像大地醒来的第一个梦。